星期二, 1月 29, 2008

追風箏的孩子讀後感

故事大綱
阿富汗的一對兄弟,哥哥阿米爾是富商的嫡長子,母親難產身亡。弟弟哈山是富商與障僕阿里之妻通姦的私生子,比哥哥小一歲,一出生母親即跟巡迴藝人離家出走。因通姦之不道德不容於風俗,欺瞞乃成為必要,哈山須屈當僕人之子。於是哥哥居豪宅,弟弟住茅舍;哥哥為主人,弟弟為僕從;哥哥入學受教,弟弟目不識丁。雖如此,二人生活得非常融洽,阿米爾會讀書說故事給哈山聽,而哈山會為阿米爾擦鞋、燙衣做家事等,有著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的真摯,曾挺身阻抗惡少,使阿米爾免受欺淩。
阿米爾十二歲那一年冬春交替時節,兄弟兩合作在社區放風箏比賽中得冠,哈山在城廓內追亞軍的斷線風箏時,被三惡少圍阻,阿米爾趕抵,卻躲在隱處目睹哈山遭性侵而未伸援。自此,內疚盤据阿米爾的心中,兄弟二人變成不再相處一塊的主與僕。阿米爾為脫內疚,乃以錢錶栽贜弟屋,構陷哈山的偷竊之罪。哈山默認,富商雖原諒,但阿里堅持擕帶哈山離去。阿米爾原以為哈山不在身邊,即可缷下纏身的內疚,卻因加深的罪惡感而難以得到救贖。
後來,因蘇聯入侵,父親將家產託好友拉辛汗看管,擕阿米爾到美國討生活,阿米爾讀完高等教育,結婚不久後父親病死。拉辛汗看管富商家園期間,因身體欠佳找哈山夫妻來照料,其後拉辛汗到巴基斯坦就醫,神學士官員以哈山夫妻竊佔私宅為由,將二人殺害,哈山之子淪為神學士的軍團童妓。拉辛汗在巴基斯坦聯絡阿米爾,晤面後,阿米爾才得知哈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,乃冒險入阿富汗的神學士陣營將姪兒帶往美國,與太太共同領養。

感想
本書以倒敘法陳述,各章結尾都會扣著衝突、懸疑、緊張或伏筆,以激發讀者一口氣讀完的衝動。作者寫人、事、物及情的功力非常高明,除細節與史料詳實之外,亦蘊存著許多哲理。故事的主軸繞著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運行,其背景能讓讀者對阿富汗的山川地理、政情戰禍、民情風俗、宗教種放、風箏比賽有所了解。全書的關鍵點設在阿米爾於三十八歲才知道哈山是弟弟。順著這一關鍵點,雖然他痛責父親及朋友隱藏真相是不可赦的偷竊罪行,卻也讓自己曾有的雷同罪行有所救贖,但也因這種罪行加上血緣因素,使得冒險救贖成為必然,須在「為你,千千萬萬遍」的主軸內共振完成,把姪兒接到美國,再以放風箏的活動來癒治姪兒曾有的傷口。
就故事結構而言,阿米爾的父親對兒子的家訓是不可偷竊,但本人卻是偷竊者,預設了主要的衝突。其次哈山曾為阿米爾兩肋插刀,但阿米爾竟對哈山的受困落荒而逃,並設計陷害哈山背黑鍋而離開阿米爾家 。阿米爾的妻子在訂婚前勇於陳述既往的不堪對比出阿米爾的虛假,妻子不孕似是對其婚前不良行為的懲戒,也使得阿米爾夫婦認養哈山的遺孤成為的好的選項,而阿米爾為營救姪兒而身負重傷,則成為贖罪的一種必要。抵美之後,伯姪之間的情感缺口,由放風箏來彌合,使風箏的主題有了圓滿的收尾。

嘉言錄
  • 爸爸眼中的世界只有黑與白,由他決定何者為黑,何者為白,面對這樣的一人,你若愛他,也一定會怕他,或許可能會有點恨他。P18
  • 世界上只有一種罪行,只有一種,那就是偷竊,其他的罪行都是從偷竊變化而來的。P20
  • 阿富汗人珍惜風俗,但痛恨規則。鬥風箏也一樣。規則很簡單:就是沒有規則。放你的風箏,割斷對手的線。P54
  • 寧可因事實而傷感情,也不要因謊言而獲得安慰。P61
  • 去上學的是我,能讀、能寫的去上學的是我。哈山連一年級的課本都不會唸,但他卻能看透我。P64
  • 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P72
  • 在這個世界,沒有什麼東西是免費的。P80
  • 在現在這樣的艱苦時代,人們需要故事來消遣解悶。P137
  • 孩子都應該知道他們父親的傳奇】138
  • 悲傷的故事成就好看的書。P145
  • 綠色--伊斯蘭的顏色,也是春天與新生的顏色。P168
  • 生命如火車,快上車。P182
  • 大學的創作老師提到「陳腔濫調」時常說:「得像提防瘟疫一樣躲著它們。」P193
  • 檸檬對暈車很有用。P224
  • 只有把罪行化為善行,才是真正的贖罪。P296
  • 父親是在兩半之間被拉扯的人,...我是有名份的那一半,是受到社會接受,法律認可的那一半,也是爸爸罪孽無意識的化身,...哈山是沒有名份,沒有特權的那一半,繼承爸爸的單純與高貴的那一半,或許也是爸爸在他心中最隱密的深處,認為是他真正兒子的那一半。P355
李靜宜譯,卡勒德‧胡賽尼(Khaled Hosseini)原著,追風箏的孩子,台北:木馬文化,2006

沒有留言: